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论述.古人对肝脾的相关性已有足够的重视,不仅提出其病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治疗中对肝脾相关性的应用.肝与脾的研究一直是各代医家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热门,它不仅涉及“治未病”的范畴,也对更进一步揭示“证”的内部作用机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动物模型的研究,指标及其现状的探讨,为进一步揭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推荐文章
平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证抑郁障碍临床研究
抑郁障碍
肝郁脾虚证
平肝健脾法
盐酸舍曲林
中医证候
郁证
肝郁、脾虚和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免疫功能变化
肝郁证
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
白细胞介素
T、B淋巴细胞增殖率
大鼠
亚健康肝郁脾虚证候研究
亚健康
治未病
肝郁脾虚
抑郁症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证候标准的研究
抑郁症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虚证
证候标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述肝郁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光明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肝郁脾虚证 模型 动物 实验指标
年,卷(期) 2011,(9)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进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43-1945
页数 分类号 R259.731
字数 26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9.12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0)
共引文献  (12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7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郁脾虚证
模型
动物
实验指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光明中医
半月刊
1003-8914
11-1592/R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一巷11号院1号楼111室
82-525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347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8765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