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更好地研究向日葵黄萎病发病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梅干培养基上分生孢子透明无色,孢子梗基部为黑褐色,后期有黑色念珠状菌丝产生,未发现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证实为黄萎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Reinke et Berthold)。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为PSC,25℃,pH5~6,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甘氨酸。产孢的最佳条件为PSC,25~30℃,pH8,最适碳氮源为D-木糖和L-组氨酸。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9,偏酸偏碱均可促进萌发,6 h以后孢子即可萌发,12 h萌发率可达80%以上。
推荐文章
向日葵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向日葵,分子生物学
分子标记
向日葵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向日葵
黄萎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向日葵不同品种黄萎病抗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向日葵
黄萎病
抗性差异
产量水平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向日葵
黄萎病
病原鉴定
ITS序列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期刊 黑龙江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向日葵 黄萎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年,卷(期) 2011,(10) 所属期刊栏目 植物保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43
页数 分类号 S435.655
字数 33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767.2011.10.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匀华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43 317 12.0 16.0
2 刘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76 176 7.0 10.0
3 孟庆林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5 189 9.0 12.0
4 马立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4 139 7.0 10.0
5 石凤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0 117 6.0 9.0
6 李易初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9 65 4.0 7.0
7 纪武鹏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7 48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向日葵
黄萎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黑龙江农业科学
月刊
1002-2767
23-1204/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61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33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312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