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选择黄土高原旱源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源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m土层20 a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早源区现代气候暖干化的重要特征,冬小麦生长年度2m土层土壤贮水量历年平均值为351 mm,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每10 a约减少21.4 mm,生长关键阶段的拔节期和孕穗-开花期变化最大,每10a约减少32.1 mm和54.2 mm;而秋季底墒和返青期变化较平缓,每10a约减少12.2 mm和7.6 mm,愈往生殖生长阶段干早出现频率愈大.土壤贮水量突变年与气候产量突变年均发生在1994-1995年.不孕小穗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非常密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要素.不孕小穗率对土壤贮水量的反应尤为敏感,其次是千粒重,最小是穗粒数.不同生育期2m土壤贮水量与千粒重均呈正相关,其中拔节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直线相关,每增加10 mm千粒重提高0.8 g,当土壤贮水量在320-500 mm时,千粒重≧30 g,出现频率为80%.土壤贮水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拔节期2m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关系最密切.苗期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营养生长中后期至生殖生长阶段主要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而且愈往生长后期所利用的土层愈有加深的趋势.在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浅中层(50 cm至1 m)具有突出作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2m)土壤水向浅中层输送,对产量形成起重要的"补偿作用".秋季底墒和返青至拔节期土壤贮水量是冬小麦需水和供水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显著.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贡献非常显著,产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干前后的土壤贮水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变干前平均气候产量为604.4 kg/hm2,变干后平均气候产量为-154.2kg/hm2,下降了758.6 kg/hm2,125.5%.气候变干后,干早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大,丰产年型减少20%,而歉收年型增加12%.建立冬小麦前期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作预测因子;中期模式应选用浅中层拔节期土壤贮水量作预测因子;综合最佳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和拔节期深层土壤贮水量的复合预测因子.因此,创建旱源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一整套早作农业生产机制来应对气候暖于化,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
推荐文章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区休闲期土壤贮水效率及其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黄土高原
休闲期
土壤贮水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黄土高原
旱作区
冬小麦
土壤贮水力
农田耗水量
水分生产力
水分利用率
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拟的陇中黄土高原 沟壑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贮水量变化
保护性耕作
春小麦/豌豆轮作
土壤贮水量
LSTM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产量响应
干旱农业
冬小麦
水分利用
紫花苜蓿
草地农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高原旱源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源区 土壤贮水量 冬小麦产量 影响
年,卷(期) 2011,(1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81-5290
页数 分类号 S512.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7)
共引文献  (716)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506)
二级引证文献  (383)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4(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5(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6(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7(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8(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1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4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16(6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9)
2017(65)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56)
2018(8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7)
2019(9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91)
2020(4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土高原
旱源区
土壤贮水量
冬小麦产量
影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