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的成因.[方法]利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月徐州地区秋冬连旱期间的环流背景、垂直运动、气温异常及水汽条件的变化,揭示此次秋冬连旱的成因.[结果]2008年秋、冬季徐州地区长时间受稳定形势控制,处于东部沿海槽后,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南支槽强度明显偏弱,再加上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偏弱,印度洋和南海的水汽输送条件不利.秋季偏暖,冷空气势力偏弱;入冬以来虽有几次冷空气活动,但影响主体偏北,再加上南方暖湿气流不充足,二者缺少很好的结合,使得冷空气影响时以大风降温天气为主,降水出现较少.[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干旱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推荐文章
徐州市2010年秋冬连旱成因分析与探讨
秋冬连旱
成因分析
拉尼娜
环流特征
水城2009-2010年秋冬春季连旱气候分析
秋冬春
连旱
干旱
气候特征分析
2009-2010年黔东北地区夏秋冬连旱成因分析
黔东北地区
连续干旱
大气环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成因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秋冬连旱 成因分析 徐州地区
年,卷(期) 2011,(12)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气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25-7526,7530
页数 分类号 S423
字数 303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1.12.2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建印 6 11 2.0 3.0
2 吕翔 7 9 2.0 2.0
3 张百战 4 4 1.0 2.0
4 赵杰 8 26 3.0 5.0
5 彭明艳 4 21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6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秋冬连旱
成因分析
徐州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