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国内外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所使用的维替泊芬剂量是由TAP及VIP小组提出的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得出的,部分临床研究表明该剂量治疗CEC可引起一些局部不良反应或损伤正常组织,因此探索维替泊芬的有效、安全剂量非常重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标准剂量、半剂量及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OCT检查诊断为CEC的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半剂量组和1/3剂量组,每组各30例30眼,分别接受6、3、2 mg/m2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如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扩大或复发,给予重复治疗.结果 标准剂量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为0.44±0.36,视力提高者20例,占66.67%;稳定者8例,占26.67%;下降者2例,占6.67%.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9,P=0.000).治疗后CNV消失者19例,占63.33%,大部分消失者7例,占23.33%;部分消失者3例,占10.00%;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值为(296.27±81.84)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00).标准剂量组中8例接受了二次PDT治疗,复发率为26.67%.半剂量组术后BCVA为0.36±0.30,术后视力提高者18例,占60.00%;稳定者11者,占36.67%;下降者1例,占3.33%.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4,P=0.000),术后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16例,占53.33%;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5例,16.67%;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CFT值为(266.17±70.83)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P=0.000).半剂量组中10例接受重复治疗,复发率为33.33%.1/3剂量组术后BCVA为0.57±0.30,术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6.67%;稳定者12例,占40.00%;下降者10例,占33.33%.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6,P=0.596).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8例,占26.67%;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6例,占20.00%;未消失或扩大者8例,占26.67%.治疗后CFT值为(327.00±78.27) μm,治疗后CF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2,P=0.354).1/3剂量组中14例接受2次治疗,8例接受3次治疗,复发率为73.33%. 结论 半剂量与标准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和安全性接近,采用半剂量治疗可以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但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