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推荐文章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造山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盖层冲断推覆体
基底褶皱推覆体
库车褶皱冲断带断裂、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断裂构造
封存箱
圈闭构造
断裂
封存
库车褶皱
冲断带
西昆仑甜水海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西昆仑
前陆褶皱冲断带
被动大陆边缘
逆冲叠瓦扇
双冲构造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前陆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目标
柴达木盆地
前陆盆地
盆地演化
推覆体
构造圈
闭油气聚集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博格达山北麓 褶皱冲断带 构造变形 多期构造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41-1051
页数 分类号 P542
字数 54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2.04.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71 509 12.0 19.0
2 王清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98 2860 32.0 50.0
3 林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66 1267 20.0 32.0
4 陈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137 7.0 11.0
5 姜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6 65 4.0 6.0
6 王镇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1 10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7)
共引文献  (541)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70)
二级引证文献  (2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0(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1(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5(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博格达山北麓
褶皱冲断带
构造变形
多期构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