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455,P=0.02);住院时间>20 d患者较<20 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较低(t=-3.623,P=0.042).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仍以Gˉ菌为主,对Gˉ菌及G+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临床对该类患者及早正确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可降低BSI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