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三叠纪构造演化在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强度大、影响广泛的特点,然而与三叠纪重大构造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系统论述了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时空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三叠纪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和红河—哀牢山两个三叠纪主造山带及其邻区,另外在华南、东北和新疆三个板内也发育有一系列多金属矿产.三叠纪矿床类型主要包括: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②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斑岩Cu-Au、Cu-Mo、Mo矿,矽卡岩型Cu-Pb-Zn、Cu-Fe、Sn、W矿和脉状Au矿;③与高温气液-流体有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④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造山型Au矿;⑤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⑥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碳酸岩脉型Mo矿.昆仑—秦岭造山带内大多数三叠纪矿产都形成于碰撞造山或后碰撞环境,以前者为主.在东秦岭地区,三叠纪矿床以Mo、Au矿为主,形成时代集中在233~221 Ma;西秦岭地区三叠纪Au矿和Pb-Zn矿广泛分布,其中金矿受北西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而Pb-Zn矿集中出现在西成和凤太两大盆地内,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三叠世(232~214 Ma);东昆仑地区新探明的一系列Cu-Mo-Fe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为240~210 Ma.红河—哀牢山造山带受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影响,三叠纪矿产呈零星出露,主要出现在中甸古岛弧区、造山带东侧的滇黔川接壤区和滇东南都龙地区.在中甸岛弧区整体表现为中部以斑岩-矽卡岩型Cu矿床为主,向南北两侧变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矿床和Au矿床,成岩成矿年龄集中于228~201Ma;川滇黔地区近几年的测年结果显示出其主要的Pb-Zn矿都形成于三叠纪;滇东南都龙地区新近发现一组三叠纪W-Sn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214~209 Ma.除两条主碰撞带外,三叠纪矿床还有华南稀有、W-Sn矿床,新疆稀有金属、Mo矿和东北及其邻区斑岩Mo矿、Cu-Ni硫化物矿和脉状Au矿等,其与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关系密切.其中,华南大多数三叠纪矿产与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有关,来源于加厚地壳重熔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上侵定位,而东北及其邻区、新疆及其毗邻的蒙古和俄罗斯阿尔泰及紧邻西伯利亚的三叠纪成矿作用则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
推荐文章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
古地势图
三叠纪
中国
花岗岩
矿床
古地理图
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
古、中生代之交转折期
生物灭绝与复苏
年代地层
早三叠世
安徽巢湖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中国
三叠纪
鱼类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中国南方
三叠纪
鱼龙类
鳍龙类
海龙类
原龙类
湖北鳄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三叠纪 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 后碰撞 地幔柱 昆仑—秦岭造山带 红河—哀牢山造山带
年,卷(期) 2012,(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37-1471
页数 35页 分类号 P611|P534.51
字数 233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义天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62 4041 31.0 62.0
2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17 11449 56.0 98.0
3 张长青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54 2362 21.0 48.0
4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99 3672 35.0 57.0
5 彭惠娟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12 240 8.0 12.0
6 周振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6 603 15.0 24.0
7 于淼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13 298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36)
共引文献  (3930)
参考文献  (15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1)
同被引文献  (1064)
二级引证文献  (497)
19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2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7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7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83(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84(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8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86(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4)
1987(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88(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8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6)
199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6)
199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0)
1992(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9)
1993(5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7)
1994(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2)
1995(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0)
1996(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0)
19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1)
1998(1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5)
1999(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5)
2000(1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9)
2001(15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51)
2002(18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82)
2003(19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90)
2004(209)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198)
2005(136)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128)
2006(201)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192)
2007(213)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07)
2008(213)
  • 参考文献(14)
  • 二级参考文献(199)
2009(213)
  • 参考文献(19)
  • 二级参考文献(194)
2010(104)
  • 参考文献(22)
  • 二级参考文献(82)
2011(65)
  • 参考文献(28)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2(18)
  • 参考文献(1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18)
  • 参考文献(13)
  • 二级参考文献(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38)
  • 引证文献(16)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5(50)
  • 引证文献(17)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6(85)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7(93)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81)
2018(124)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110)
2019(13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31)
2020(5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叠纪
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
后碰撞
地幔柱
昆仑—秦岭造山带
红河—哀牢山造山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