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实验采取了表面流的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通过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田间实验设计,采用Origin 软件进行随机区组双因素平衡方差分析,采用Minitab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了在不同污水停留时间下,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活污水的浊度净化效果,以此筛选最优植物单种及其组合.结果表明:污水停留时间为1d、3d、5d时,各植物组合对污水浊度净化效果均能产生极显著影响;停留时间1d、3d时,芦竹+香蒲+美人蕉组合浊度净化率最大,芦苇浊度净化率最小;停留时间5d时,芦苇+香蒲+美人蕉组合浊度净化率最大,香蒲净化率为最小.生活污水浊度净化的最优植物组合为“芦竹+香蒲+美人蕉”,其次为“芦苇+香蒲+美人蕉”,而最优植物单种为香蒲,其次为芦竹.
推荐文章
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红树植物
人工湿地
生活污水
海桑
桐花树
木榄
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
植物群落
生活污水
净化
生物炭折流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折流湿地
生物炭
水力停留时间
一级动力学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工湿地植物组合对生活污水的浊度净化效果研究
来源期刊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生态处理 湿地植物组合 浊度净化效果
年,卷(期) 2012,(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45-550
页数 6页 分类号 X703.1
字数 482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康文凤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7 39 3.0 6.0
2 鲁敏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98 1936 24.0 40.0
3 刘顺腾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8 88 5.0 8.0
4 郭振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23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3)
共引文献  (253)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3(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5(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7(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8(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9(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工湿地
污水生态处理
湿地植物组合
浊度净化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3-7644
37-1449/TU
大16开
山东省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1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74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