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双向调节是指当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针灸和中药干预所发挥的平衡效应.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针灸和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均为多向整体性调节的一种特殊表现,其效应的发挥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由于二者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不同,使二者双向效应发挥的基础和模式不同.双向调节是腧穴效应的个性体现,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模式以趋中性调节为主.中药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药证对应的基础上,其调整作用的产生是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为物质基础,作用模式包括趋中性调节和偏离性调节.
推荐文章
中药复方双向调节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
血管新生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试析中药"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
双向调节
炮制
配伍
剂量
测调联动双向调节技术
测调联动
分层配水
双向调节
调节臂
堵塞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灸和中药双向调节特征之异同
来源期刊 针刺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灸 中药 双向调节 特征异同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2-415
页数 分类号 R22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 226 2692 27.0 42.0
2 曹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 7 56 4.0 7.0
3 余芝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 52 377 12.0 1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76)
二级引证文献  (39)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9(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灸
中药
双向调节
特征异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针刺研究
月刊
1000-0607
11-2274/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2-171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45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