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着重对比了在以DCM掺杂Alq3为发光层的红光器件的发光区插入超薄LiF层后器件性能的改善.插入超薄LiF层后,器件的最大工作电流密度为487mA/cm2,相应的最大电致发光亮度为76 740 cd/m2,最大外量子效率为5.9%.器件内量子效率为40%,超过了基于有机荧光小分子发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的理论极限值25%.对器件内单线态及三线态激子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推测:超薄LiF层的插入提高了器件内单线态电荷转移态/三线态电荷转移态的形成比例,进而提高了器件内单线态激子在激子总数中的比例,最终提高了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同时,超薄LiF层的插入改变了发光层内局域的内部电场,使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不仅没有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反而非线件增加.
推荐文章
有效阴极结构和空穴缓冲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发光器件
阴极结构
载流子
缓冲层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最新发展
有机电致发光
结构
发光原理
全色
柔性显示
稀土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传导特性研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热传导
热阻模型
温度分布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及应用前景
有机电致发光
8-羟基喹啉
空穴传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发光区插入超薄LiF层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发光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外量子效率 有机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
年,卷(期) 2012,(2) 所属期刊栏目 器件制备及器件物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2-196
页数 分类号 TN383+.1
字数 36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88/fgxb20123302.019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苗苗 长春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16 176 6.0 13.0
3 李春杰 长春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36 69 5.0 7.0
4 贺小光 长春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49 82 4.0 7.0
7 荀显超 12 102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7)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外量子效率
有机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发光学报
月刊
1000-7032
22-1116/O4
大16开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12-312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3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93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