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应用Pentacam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规律.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近视(球镜度数从-0.45 D到-8.25 D,柱镜度数从0.00 D到-3.50 D )患者30例(36只眼),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采用Pentacam-HR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Oculus,Wetzlar,Germany),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及2、4、6 mm直径范围内45°~225°及135°~315°两条子午线上不同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在角膜的不同取值部位,术前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5°~225°子午线上各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 d到1周之间前凸趋势较明显,1个月时已经开始恢复,术后135°~315°子午线上各点以中央及315°半子午线上2 mm区域点为分界点分别表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 d到1个月之间变化趋势较小,从术后1个月到术后3个月表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虽然变化方向相同,但变化的幅度较大.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随时间区域不同的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规律也揭示了更为复杂的角膜愈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推荐文章
Pentacam在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对比研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角膜后表面高度
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
飞秒LASIK术
角膜后表面高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飞秒激光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临床眼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角膜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后表面高度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9-29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6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8422.2012.04.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雁 31 152 7.0 10.0
2 张琳 4 18 2.0 4.0
3 左彤 11 64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2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角膜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后表面高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眼科杂志
双月刊
1006-8422
34-1149/R
16开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26-110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651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