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松辽盆地长10地区为典型凹陷斜坡区有效烃源岩外成藏。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扶余油层油气来源、砂体展布、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等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油均来自三肇凹陷向斜区的青一段源岩;T2断层具有平面条带状特征,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为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下的河控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序列;油垂向分布在扶余油层顶部,受凹陷源外斜坡区供油不足的影响,油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呈“台阶状”分布。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水退最大期(扶Ⅰ组底)发育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集带),远距离侧向运移,因此斜坡区油在平面上富集于断层密集带附近,垂向上位于优势输导层位之上(扶Ⅰ组)。
推荐文章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源外斜坡区油成藏规律
长10区块
扶余油层
油分布规律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断裂密集带
致密油层沉积富集模式与勘探开发成效分析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为例
致密油
沉积富集模式
甜点识别技术
成效分析
松辽盆地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油层组
油源对比
成藏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油气分布
扶余油层
朝长地区
松辽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来源期刊 岩性油气藏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大型凹陷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长10地区 松辽盆地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68
页数 分类号 TE122.2
字数 18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宗堡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3 192 8.0 13.0
2 贾钧捷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 10 1.0 1.0
3 赵淼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 10 1.0 1.0
4 孙庆华 2 10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92)
二级引证文献  (4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7(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型凹陷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长10地区
松辽盆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性油气藏
双月刊
1673-8926
62-1195/TE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535号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6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20741
期刊文献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