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2,9-二正丁基-1,10-菲咯啉(dnbp)和碘化亚铜为原料,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中性双核铜(Ⅰ)配合物[CuⅠ(dnbp)]2.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其结构,荧光光谱测定其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由两个Cu(Ⅰ)离子通过两个碘离子桥联形成畸变的菱形Cu2l2核心和dnbp螯合配体构成,配合物中Ⅰ—Cu—Ⅰ的夹角较小(106.08°),两个Cu(Ⅰ)离子的距离很长(0.319 4 nm),表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上述结构的特征主要由dnbp配体大的空间位阻造成.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a=4.404 14(11) nm,b=4.404 14(11) nm,c=1.085 92(4)nm,γ=120°,V=18.241 1(9) nm3.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出现350 ~500 nm的吸收峰,归属于金属离子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室温下,当激发波长为365 nm时,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53 nm,发光寿命为3.1μs,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为0.013.发光机制属于金属离子和卤素到配体电荷转移激发态的磷光发射.低温下,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蓝移至645 nm,发射峰变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9-二正丁基-1,10-菲咯啉双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
来源期刊 发光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铜(Ⅰ)配合物 2,9-二正丁基-1,10-菲咯啉 晶体结构 磷光
年,卷(期) 2012,(12)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77-1282
页数 6页 分类号 O614.1
字数 29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88/fgxb20123312.127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湘祁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7 297 11.0 16.0
2 王炳喜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44 4.0 5.0
3 刘文崧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0 0.0 0.0
4 任泓扬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铜(Ⅰ)配合物
2,9-二正丁基-1,10-菲咯啉
晶体结构
磷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发光学报
月刊
1000-7032
22-1116/O4
大16开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12-312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3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93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