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在不同介入时间点治疗大鼠脑缺血14d,对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不开颅可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组(按开始电针治疗的时间分6h、24h、72h、7d四个亚组),电针百会、人中穴14d,检测各组神经功能评分(mNSS)、变性神经元和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mNSS评分显示,6h电针组神经功能恢复最佳,24h、72h电针组次之,7d电针组最差.各电针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组皆有所缩小,以6h、24 h电针组差异显著(P<0.01),72 h电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各组缺血半暗带变性神经元百分比与缺血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能通过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来延缓梗死区的进展,从而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缺血不同时期开展电针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开始治疗效果最佳.
推荐文章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区Tolls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影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电针
预处理
神经功能
Tolls样受体4
核转录因子κB
大鼠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脑缺血
再灌注
电针
"合谷"穴
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电针 介入时间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大鼠
年,卷(期) 2012,(6) 所属期刊栏目 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6-5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46.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
共引文献  (6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针
介入时间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大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7-659X
37-1279/R
大16开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24-023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2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5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