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Cu/Sn-58Bi/Cu焊点接头在室温和55℃下通电过程中阴极和阳极界面处微观组织的演变,电流密度均采用104 A/cm2.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通电达到25 d,Bi原子由阴极向阳极发生了扩散迁移,在阳极界面处形成了厚度约22.4μm的均匀Bi层,而阴极出现了Sn的聚集,加载55℃通电2d后,焊点发生了熔融,阴极界面处形成了厚度为34.3 μm的扇贝状IMC,而阳极界面IMC的厚度仅为9.7 μm.在IMC层和钎料基体之间形成了厚度约7.5μm的Bi层,它的形成阻碍了Sn原子向阳极界面的扩散迁移,进而阻碍了阳极界面IMC的生长,导致了异常极化效应的出现.
推荐文章
电迁移作用下的微焊点振动疲劳行为研究
微焊点
振动疲劳
电迁移
失效
SnAgCu无铅焊点原位电迁移IMC演变
原位电迁移
金属问化合物
Sn3.0Ag0.5Cu
无铅焊点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无铅钎料
塑性
蠕变
疲劳
金属间化合物
Sn-Sb-Cu-Ni焊料和焊点在低温条件下组织和性能研究
无铅焊料
显微组织
低温脆性
纳米压痕测试
低周疲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无铅焊点在热疲劳和电迁移作用下的组织演变
来源期刊 电子元件与材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无铅焊点 微观组织 热疲劳 电迁移
年,卷(期) 2012,(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试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2,70
页数 分类号 TN601
字数 21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2028.2012.06.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永伦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99 987 19.0 26.0
2 郭福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92 650 13.0 21.0
3 郝虎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29 203 9.0 12.0
4 马立民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20 47 4.0 5.0
5 何洪文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2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5)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无铅焊点
微观组织
热疲劳
电迁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元件与材料
月刊
1001-2028
51-1241/TN
大16开
成都市一环路东二段8号宏明商厦702室
62-36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58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1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