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活性水驱、气驱和气-水交替驱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1.12%、68.95%、74.88%和99.84%,缝洞型油藏的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注气只能驱开向下的洞,注水只能驱替开口向上的洞,气-水交替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种洞的驱油问题;活性水由于毛管压力低不利于驱油.
推荐文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渗流物理模型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层
试井
渗流模型
低渗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油藏
地质储量
物质平衡原理
线性回归
数值模拟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漏失模型及控制对策
缝洞型储层
溶洞
漏失通道
漏失模型
控制对策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地质建模技术探讨
碳酸盐岩
地质建模
孔隙度模型
缝洞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气驱机制微观可视化模型试验
来源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油藏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微观可视模型 驱替效率 气水交替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钻采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9-93
页数 分类号 TE34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005.2012.01.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平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18 3099 28.0 46.0
2 李新华 4 32 3.0 4.0
3 袁恒璐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 19 1.0 1.0
4 马洪涛 1 1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81)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26)
二级引证文献  (57)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1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2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藏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微观可视模型
驱替效率
气水交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3-5005
37-1441/TE
大16开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1959-10-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421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6519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