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10(CAP10)和DEAD-box的RNA解旋酶(VAD1)基因的方法,比较两者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新生隐球菌感染的价值.方法 选择行脑脊液真菌培养、墨汁染色或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一项阳性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3例,以同期颅脑外伤患者为对照.以新生隐球菌标准株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体系,检测脑脊液中的CAP10和VAD1,并与墨汁染色、真菌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比较.卡方检验评价两者单独或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2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RT- FQ-PCR法检测CAP10 mRNA阳性22例,阳性率为95.6%,墨汁染色法阳性16例,阳性率为69.6%(x2=4.167,P<0.05),真菌培养阳性15例,阳性率为65.2%(x2=5.143,P<0.05),抗原检测法阳性21例,阳性率为91.3%(x2=0.500,P>0.05).联合检测CAP10及VAD1基因诊断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与单独检测CAP10或VA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以新生隐球菌毒力基因为靶标的RT-FQ- 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优于传统方法.
推荐文章
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新型隐球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21例临床分析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临床特点分析
隐球菌性脑膜炎
颅内高压
脑脊液
检测脑脊液抗原抗体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研究
脑膜炎,隐球菌性
乳胶结合试验
抗原
抗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荚膜相关蛋白10与DEAD-box的RNA解旋酶基因联合检测诊断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来源期刊 中华传染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细菌荚膜 真菌蛋白质类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RNA,信使
年,卷(期) 2012,(9)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9-531
页数 分类号 R51
字数 26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2.09.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江凌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医科大学基因诊断研究室 11 21 4.0 4.0
2 李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医科大学基因诊断研究室 15 54 5.0 7.0
3 欧启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医科大学基因诊断研究室 79 341 10.0 13.0
4 杨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医科大学基因诊断研究室 57 269 10.0 14.0
5 林旎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9 21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球菌,新型
细菌荚膜
真菌蛋白质类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RNA,信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传染病杂志
月刊
1000-6680
31-1365/R
16开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4-352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47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3826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