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东北地区白垩系断陷盆地群是在古生代褶皱造山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白垩世宽范围火山断陷盆地群,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拉张断陷到挤压回返的构造旋回,伸展作用强烈,坳陷广泛发育,具有构造样式复杂、垒堑相间、断超结构的特点.郯庐断裂带北段在早白垩世发生的左旋走滑运动控制了断裂带两侧盆地的发育.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在较新的地壳上发展起来的,中酸性火山活动强烈,在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存在两个岩石圈减薄区.断陷盆地群具有相似的构造特点,火山断陷作用强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证实了松辽盆地存在裂前隆起.本文从裂谷成盆模式模式入手,认为断陷盆地群东部是窄裂谷成盆模式,西部及中部是宽裂谷成盆模式,认为东北断陷盆地群是在幔隆过程中形成.
推荐文章
台湾地区白垩纪和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与相邻大陆植物群的对比
孢粉植物群
白垩纪
第三纪
台湾地区
中国大陆
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期沉积模式
断陷湖盆
沉积相
沉积模式
苏丹
Fula凹陷
Muglad盆地
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油气资源前景展望
松辽外围东部
页岩油
生物气
硅质岩
上古生界
延吉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延吉盆地
多期不整合
构造层
油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东北地区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形成模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西部科技 学科
关键词 断陷盆地群 火山断陷作用 成盆模式
年,卷(期) 2012,(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2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247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6396.2012.10.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建强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 156 9.0 11.0
2 杨佳佳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12 103 6.0 10.0
3 李鑫 9 22 2.0 4.0
4 王洋 2 0 0.0 0.0
5 孙伟国 5 9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8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断陷盆地群
火山断陷作用
成盆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西部科技
月刊
1671-6396
51-1633/N
大16开
中国成都237信箱(中科院成都分院)
62-223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585
总下载数(次)
18
总被引数(次)
387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