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机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兔龄4~5个月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负重区的方法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后,A组进行自体松质骨移植,B组进行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每组术后2、4、6、8周分别处死3只动物,制作股骨头标本,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并对术后8周的股骨头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X线观察结果.A组术后2周时,有2个标本钻孔区密度不均匀,钻孔边缘清晰可见;4周时,有3个标本钻孔区密度增高不显著,钻孔边缘出现硬化线;6周时有4个标本钻孔区显示有骨吸收现象,出现股骨头关节面塌陷;8周时有3个标本骨吸收现象明显,而骨小梁结构不清晰.B组术后2周,股骨头形态均正常,钻孔区有密度增高影,质地均匀,钻孔边缘尚可分辨;4周时股骨头形态均正常,钻孔区密度进一步升高,质地均匀,钻孔边缘变得模糊;6周时股骨头形态仍正常,钻孔区密度高而均匀,钻孔边缘出现放射状骨小梁接合现象;8周时钻孔区密度接近周围骨质,股骨头内出现张力性和压力性骨小梁,钻孔边缘交界区骨小梁接合良好.②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术后2周时,移植骨发生坏死,4个标本出现再血管化,移植区出现破骨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数目较少,移植骨周围附加新生骨较薄,有少量连接现象;另2个标本局部新生血管较少,成骨细胞募集不良,新生骨组织的形成较少,无连接现象.术后4周时,3个标本新生骨增加,连接现象增多,出现骨塑形;另3个标本移植骨无明显修复现象.术后6周时,有2个标本新生骨量增加,有骨塑形现象;另4个标本移植骨无明显修复表现,出现骨吸收现象.术后8周时,3个标本可见到塑形的板层骨小梁和成熟的骨髓组织;另3个标本出现较明显的骨吸收现象,局部仍有坏死骨组织存在,无明显的骨组织修复现象.B组术后2周时,植入的松质骨发生坏死,出现局部再血管化,破骨细胞和大量的成骨细胞出现在移植区,植入的松质骨被边缘生成的1层较厚的新生骨连接在一起;4周时骨小梁增粗变大,连接进一步加强,并出现骨髓组织;6周时骨塑形现象活跃;8周时骨塑形现象仍然存在,可以见到塑形的板层骨小梁和成熟的骨髓组织.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时,A组有3个标本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移植骨保持原有骨小梁结构,部分骨小梁出现虫蚀样破坏.B组标本在扫描电镜下显示,骨小梁密集,骨髓腔间隙较小,力学结构欠完善,骨胶原纤维排列不均匀、不整齐.结论: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细胞移植为股骨头的骨质修复提供了充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修复现象活跃,可提高骨移植的成功率,促进股骨头骨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