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热重实验中的煤氧化增重现象为线索,对400℃前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借助于平行反应理论,将煤低中温氧化过程简化为3个平行的竞争反应,包括水分析出、氧吸附和固相氧化产物分解的反应以及直接的"burn-off"反应.通过对不同氧体积浓度(10%,21%和40%)下的实验数据全过程上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出各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以及相应的温度作用范围.模化的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贴近,证明了反应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煤低中温氧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主要是由氧吸附反应和固相氧化产物的分解反应所控制的;由直接的"burn-off"反应所引起的质量变化则相对较小.煤氧化增重现象对应的反应及动力学过程并不能由单一反应模型来近似.氧浓度的提高导致氧吸附反应和固相氧化产物的分解反应加剧,而"burn-off"反应受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用于解析动力学参数而选定的实验数据的温度范围和特征所决定的.
推荐文章
煤直接液化动力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煤直接液化
动力学
模型
神华煤液化残渣的加氢反应动力学
煤液化残渣
沥青质
加氢动力学
活化能
升温速率对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升温速率
燃烧特征参数
动力学参数
神华上湾煤恒温阶段直接液化反应动力学
煤直接液化
反应动力学
集总
模拟
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煤氧化增重现象中的控制反应及其动力学解析
来源期刊 化学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低中温氧化 氧化增重现象 反应模型 动力学参数
年,卷(期) 2012,(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80-988
页数 分类号 O643.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海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4 170 8.0 12.0
2 王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73 4.0 8.0
3 战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36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54)
二级引证文献  (5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2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20)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低中温氧化
氧化增重现象
反应模型
动力学参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学报
月刊
0567-7351
31-1320/O6
大16开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4-209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6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13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