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对福州2个样地10株大叶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全年在两个样地267个隐头果内共收集到小蜂13458只.发现大叶榕隐头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小蜂总科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Agaon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的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锥尾榕小蜂亚科Otitesellinae和延腹榕小蜂亚科Sycoryctin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coronata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非传粉榕小蜂的雄性多型现象普遍.传粉与非传粉小蜂的性比明显具有偏雌现象.传粉小蜂性比为0.19±0.07,非传粉小蜂中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性比为0.36±0.10; Walkerella sp.小蜂性比为0.36±0.22,Sycoscapter sp.小蜂性比为0.31±0.22,Sycophila sp.小蜂性比为0.35±0.13.雄性多型现象可能是导致非传粉小蜂性比提高的原因之一.根据各种榕小蜂发生数量及连续性,可将大叶榕隐头果中的榕小蜂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Platyscapa coronata、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Walkerella sp.、Sycoscapter sp.和Sycophila sp.为常见种,Omyrus sp.和Aprostocetus sp.为偶见种.偶见种的存在对常见种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偶见种利用的是榕果内未饱和的一部分资源,也可能是榕果为偶见种的发生预留了空间和资源.首次发现姬小蜂科的昆虫寄生在榕果内,且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为姬小蜂科昆虫分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大叶榕小蜂群落结构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12-翌年5月)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其重要值达到0.42,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6-11月间)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和Sycophila sp.是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0.56和0.28,而传粉小蜂的重要值仅为0.025,此期大叶榕榕果中几乎找不到传粉小蜂,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雨水和高温等不良气候,可能是导致夏-秋季雄花期榕果内的传粉小蜂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两个实验样地的小蜂群落结构组成没有明显差异,年变化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文章
高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
高榕
榕小蜂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生境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聚果榕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群落结构
相互关系
细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
细叶榕
榕小蜂
群落结构
动态
性比
笔管榕榕小蜂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榕树-榕小蜂
群落结构
性比
互利共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福州大叶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大叶榕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性比 重要值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36-1441
页数 分类号 S718.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10114007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文珊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75 531 12.0 21.0
2 陈友铃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72 340 10.0 16.0
3 蔡美满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10 2.0 3.0
4 刘亮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1 47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4)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31)
二级引证文献  (6)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7(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叶榕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性比
重要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