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
推荐文章
我国北方稻区1991年稻飞虱大发生虫源形成
北方稻区
稻飞虱
大发生虫源
低空急流
迁入机制
湖南白背飞虱前期迁入种群中小尺度虫源地及降落机制
白背飞虱
中小尺度虫源地
降落机制
WRF模式
轨迹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种群消长 虫源性质 轨迹分析 降落机制
年,卷(期) 2012,(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72-2882
页数 分类号 S435.112.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1032904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
共引文献  (56)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白背飞虱
种群消长
虫源性质
轨迹分析
降落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