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钟森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和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教授对肝病和结核病研究多年,擅长运用中医学理论解决现代临床新问题.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现将其治疗"药疸"(即药物性肝损伤)所致黄疸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又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病,是指在运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以及肝脏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疾病的总称[1].中医学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记载,如"凡药物均有毒,当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与人为害,也能杀人.诸毒重者,令人发病时,咽喉强之,而两睛疼,鼻干,手足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食与药俱入胃,胃能容杂毒,又逐大便,泄毒气,毒气未入血脉易治."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尤其是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