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比较电针疗法与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包库)、维普资源整合平台、万方资源数据库、PubMed、Ovid Lww和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截止于2011-9-8.收集电针疗法和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和/或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又由另外两名评价者按照修改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结果 (1)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062例患者,其中5篇为高质量文献,包括54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疗法有效率较抗抑郁药物氟西汀高[OR=1.81,95%CI(1.09,2.99),Z=2.30,P=0.02],治疗后8周有效率较高[OR=1.94,95%CI(1.12,3.36),Z=2.35,P=0.02];②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04,95%CI(-0.29,-0.00),Z=1.97,P=0.05],但以第2、4(30 d折成4周作分析)、6、8周(60 d折成8周作分析)和6月治疗后作亚组分析,发现分值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4,95%CI(-0.44,0.17)],以2周和4周(30 d折成4周作分析)作亚组分析,发现两组各亚组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3)仅有低质量文献用TESS或Asberg进行两组副反应比较,从其对不良反应进行描述性分析的试验显示,电针组没有或仅有轻微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物组可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相关症状,其中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居多.(4)1个高质量文献报道两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高质量文献报道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变情况,但具体比较结果不详;1个高质量文献报道了MESS及其减分率,发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从5个高质量研究表明电针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较氟西汀好,但其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仍存在许多问题,而且随着抗抑郁药物的日益发展,电针有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加以验证.
推荐文章
rTMS合并抗抑郁药对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治疗
rTMS
抗抑郁药
中风后抑郁
临床治疗
单相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单相抑郁症
抗抑郁药
血糖
血脂
中风患者伴发抑郁症临床分析
中风
抑郁症
阿米替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比较的系统评价
来源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学科
关键词 中风后抑郁症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年,卷(期) 2012,(7) 所属期刊栏目 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2-806
页数 分类号 R749.4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108 1032 19.0 25.0
2 陈俊琦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115 929 16.0 23.0
3 黎小慧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2 63 2.0 2.0
4 王惠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2 63 2.0 2.0
5 陈秋源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4 47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2)
共引文献  (309)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198)
二级引证文献  (169)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11)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22)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3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7(4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4)
2018(4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9(4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20(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风后抑郁症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全科医学
旬刊
1007-9572
13-1222/R
大16开
1998-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0
总下载数(次)
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