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从储层的岩性、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等方面,对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储层的微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低.成岩作用类型多样,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A期~中成岩阶段A1期.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有少量溶蚀孔.孔隙结构以粗孔粗喉型为主,少量中孔中喉型.压实作用、岩石粒度及泥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
推荐文章
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临江地区
扶杨—杨Ⅰ油层
储层特征
储集空间
主控因素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扶余油层
肇州油田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特征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
扶余油层
油气来源
油气运移疏导体系
大庆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储层敏感性分析
储层
敏感性评价
流动实验
扶余油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长春岭地区 扶余油层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年,卷(期) 2012,(12)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71-2972,2990
页数 分类号 TE122.23
字数 180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1815.2012.12.04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树林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8 7 2.0 2.0
2 马凤荣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1 17 3.0 4.0
3 王彦辉 15 200 7.0 14.0
4 王优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7 2.0 2.0
5 苗剑飞 1 2 1.0 1.0
6 许延秋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6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长春岭地区
扶余油层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
旬刊
1671-1815
11-4688/T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2-734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642
总下载数(次)
83
总被引数(次)
11390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