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为了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作物生产力.[方法]选择黄土丘陵区旱作梯田进行定位试验,采用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耕作层土壤厚度增加25cm,土壤容重减少0.1 g/cm3,总孔隙度增加7.14%,田间持水量提高10.58%;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提高71.06%、88.00%;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10、2.24 mg/kg;0~40 cm土壤温度提高2~4℃;7~9月0~200 cm土壤含水量与对照存在0.05水平显著差异.[结论]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能有效调控土壤理化性状,实现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是黄土丘陵区重要的农业耕作技术.
推荐文章
河北省黄土丘陵区农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研究
黄土丘陵区
土壤风蚀
农地
技术措施
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宜走"梯田退耕"的路子
生态环境建设
梯田退耕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梯田果园土壤水分特征
黄土丘陵区
梯田果园
土壤水分亏缺
补偿与恢复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坡改梯田
土壤有机碳
累积动态
黄土丘陵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旱作梯田土壤环境调控的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旱作梯田 土壤环境 耕作技术 黄土丘陵区
年,卷(期) 2012,(18) 所属期刊栏目 土壤·肥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00-9701,9850
页数 分类号 S343.1
字数 229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2.18.04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继清 14 39 2.0 6.0
2 赵芹珍 11 27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8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旱作梯田
土壤环境
耕作技术
黄土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