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无产阶级的女儿们
1973年,29岁的郑万隆在《北京文艺》第3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心眼儿》,主人公养猪场的女场长以亲切活泼的自述口吻,向听众讲述了她在丈夫——一个老党员的引导下参与村中事务、学习文化知识、担任养猪场场长、被评为劳动模范、并最终成为共产党员的故事.经历了几个事件之后,女场长兴奋地总结道:"大伙都说我变了,俺也觉乎着俺干革命的心气更高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俺两次评上模范饲养员,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这是一个典型的新中国女性的成长故事,一个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女劳模、女领导、女党员的故事,众多细节铺排的着力点不只为了催生最终的结果,更在乎一步步展现"变"的过程.虽然女场长作为中心人物是作者极力要宣传、表扬的典型,其实小说中更有力量、更具英雄品质的是他的丈夫——一直引导她、不断帮助她提高政治觉悟的老基层干部,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丈夫称为她的"精神导师",这里面有一个教育——成长——长成的小说模式在起作用.读这个故事,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它会让我们想起赵树理描写农民开大会的热闹场面,想起马烽让农民自己讲自己思想转变过程的叙述方式,想起《李双双小传》里夫妻"博弈"的小技巧,如果找几篇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细致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心眼儿》运用了太多十七年的资源,甚至可以说,如果不动用十七年的文学资源郑万隆这样的年轻写作者还能求助于什么?上世纪80年代末,郑万隆在接受台湾学者梁丽芳采访时说:"我认为中国这一代作家都受过这十七年文学的养育,他们是在十七年的基础上往前发展的,他们读到的五四作品不多,五四文学作品在解放以后出版的很少.因此,这一代的作家,很难逃出十七年的文学的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