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近60 a来,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经历了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引起坎儿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绿洲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初期至60年代初,坎几并的变化和绿洲耕地面积的增加相一致,而60年代中期至今,二者变化趋势则相反.(2)坎儿井补给水源减少.60年代初,盆地开始开发利用地表水,在各流域上游和中游修建水库和防渗渠道.到1993年修建中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达8.00×107 m3,防渗渠长达4 774 km,防渗率达70%.减少了坎儿井水源的补给.(3)盲目发展机电井,掠夺式开采地下水.吐鲁番盆地机电井数量由1966年的127眼增至2009年的5 309眼,相应地年出水量由1.10×108 m3增至7.04×108 m3;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有相当数量的机电井打在坎儿井分布区或是其上游.地下水位下降,坎儿井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村庄整体搬迁;盆地坎儿井的控灌面积不断减少,同时盆地旱灾和风灾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由坎儿井水维持生长的天然植被面积减少了45.37%.
推荐文章
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保护加固工程方案
坎儿井
保护加固
工程方案
19世纪中叶以来新疆坎儿井的演变研究
坎儿井
古代水利工程
沙漠绿洲
生态保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近60年新疆吐鲁番盆地坎儿井衰败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效应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干旱区 地下水 坎儿井 驱动力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综合治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9-244
页数 6页 分类号 S273.4
字数 593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毓涛 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57 413 11.0 17.0
5 李吉玫 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19 160 7.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8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干旱区
地下水
坎儿井
驱动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通报
双月刊
1000-288X
61-1094/X
大16开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52-16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88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230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