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青蒿香薷散浸浴治疗夏季小儿外感发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42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西药口服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流涕咳嗽者加服双扑伪麻分散片;腋温38.5℃以上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中医辨证属风热犯表者给予银翘散加减,属暑湿伤表者给予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青蒿香薷散(青蒿、香薷、野菊花、薄荷)浸浴.观察2组疗效及需口服布洛芬退热次数.[结果](1)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38%和92.86%,对照组分别为20.48%和84.29%;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需使用退热药布洛芬次数为156次,对照组需使用退热药布洛芬次数为468次,治疗组需使用退热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青蒿香薷散对夏季小儿发热治疗效果良好,具有用药安全方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推荐文章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中药
外敷
小儿外感发热
小儿退热散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蒿香薷散浸浴治疗夏季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期刊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夏季小儿外感发热/中西医结合疗法 青蒿香薷散/治疗应用 浸浴疗法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2-16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11.7|R25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8)
共引文献  (7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夏季小儿外感发热/中西医结合疗法
青蒿香薷散/治疗应用
浸浴疗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007-3213
44-1425/R
大16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29室
46-275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177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