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土壤入渗对水文过程研究与农林业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应用于室内试验,研究不同供水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测定结果的影响,以检验测量方法和系统及其对流量的反应.试验包括3个流量(0.75、1.02、1.92 L/h),每个流量设置3次重复.测量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获取地表湿润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增大)过程,然后分别应用数值算法和近似算法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测量系统使用方便,计算过程简便;供水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测量结果影响不显著,不同流量的测量结果均可以准确表达土壤入渗的全过程.试验测量结果为该方法应用的流量范围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土壤入渗过程提供了工具.
推荐文章
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原理与应用研究
入渗性能
自动测量
图像处理
机器视觉
线源入流方法测量土壤入渗性能的田间应用
线源入流
入渗性能
田间
模型
深松
耕作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耕作
土壤入渗性能
农地耕层与犁底层土壤入渗性能的连续测量方法
入渗
土壤水分
土壤
农地
耕层
犁底层
连续测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自动测量系统研究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测定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入渗性能 自动测量系统 流量 线源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8
页数 5页 分类号 S152.7+2
字数 450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雷廷武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82 1924 25.0 40.0
3 毛丽丽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13 248 8.0 13.0
4 赵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 1883 24.0 40.0
7 孙蓓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2 3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126)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55)
二级引证文献  (32)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入渗性能
自动测量系统
流量
线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双月刊
1672-3007
11-4988/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82-710
200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2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147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