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4次长生命史的飑线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飑线的发生需要强位势不稳定层结,且高层有冷空气的不断补充是飑线长生命史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江苏东部的沿海地形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中高空急流和高空辐散场能使飑线维持较长的生命史.4次过程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中,均可分析出典型的弓形回波结构.成熟的弓形回波结构严谨,宽度很窄,前沿有阵风锋存在.垂直结构上,在弓形回波的前侧入流一侧,存在较大的回波反射率因子梯度,回波顶位于强反射率因子梯度区之上;伴随着飑线的发展,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有中层径向辐合和低空大范围的大风速区;中气旋和MARC可作为预报灾害性大风的可靠判据.
推荐文章
长生命史超级单体结构特征与形成维持机制
超级单体风暴
条件性不稳定
垂直风切变
旋转
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
飑线
特征
天气形势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移动路径
日变化
移出高原后长生命史高原低涡在不同移动路径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差异
长生命史高原低涡
大尺度环流
温度平流
南亚高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江淮流域长生命史飑线的特征分析与临近预警
来源期刊 气象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飑线 温度、湿度差动平流 弓形回波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7-583
页数 7页 分类号 P458.2
字数 507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2012jms.015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蓓 11 24 3.0 4.0
2 戴娟 9 86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9)
共引文献  (6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飑线
温度、湿度差动平流
弓形回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科学
双月刊
1009-0827
32-1243/P
16开
南京市昆仑路16号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10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23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