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31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接纳恩斯特·鲍希曼成为学社的一员。1934年,鲍希曼在南京与联合政府的一些成员讨论到古迹保护的问题。鲍希曼就这个主题做了记录.并通过滕固将之带入讨论.滕固是一位就职于南京共和政府的、有德国教育背景的艺术史家。鲍希曼还为两座古迹的保护准备了提案——南京附近的梁墓和西安附近的善导塔。1934年,他与作为建筑师和艺术史家的夏昌世一起游历了中国。在北京,鲍希曼遇到了朱启钤和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和刘敦桢。他称赞他们的工作,并提出合作研究的希望.但此愿最终抱憾。在与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的讨论中,鲍希曼提出建筑教育的建立应注重历史古迹的记录。1937年.在鲍希曼回到德国之后,南京联合政府授予他一枚玉勋章,以感谢他在中国建筑记录方面的终身成就。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所有的田野调查都中断了,恩斯特·鲍希曼在德国致力于已收集资料的研究,未与中国同行进行直接交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Networking for Monument Preservation in China:Ernst Boerschmann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1934
来源期刊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中国古迹保护 恩斯特·鲍希曼 南京政府 朱启钤 滕固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 中国的建筑教育 梁墓 善导塔 夏昌世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9-472
页数 34页 分类号 TU-09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古迹保护
恩斯特·鲍希曼
南京政府
朱启钤
滕固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
中国的建筑教育
梁墓
善导塔
夏昌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
200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3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6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