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从地形-植被关系入手,通过调查测定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分布、生境特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揭示微地形上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分异格局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分布在微地形上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地形顶极群落.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分布的范围最广,在海拔高度600~800 m的谷床和谷坡中优势度较大;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在海拔高度600 m 以下的坡地上最为丰富,谷床中次之,而同属的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则在海拔高度800 m以上的坡地、谷坡和顶坡上都有较大优势;蓝果树(Nyssa sinensis)在海拔高度800 m以上的谷头凹地、坡地占据较大优势;香果树(Emmenoptery henryi)仅在海拔高度800 m 以上的谷床和谷头凹地中占优势;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仅分布在海拔高度1000~1200 m以上的谷床中.(2)群落分布受海拔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微地形单元,坡度和坡向的影响较小.随着海拔升高,低海拔优势种枫香被缺萼枫香、香果树、蓝果树等替代,适应冷凉气候条件的常绿伴生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替代了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壳斗科落叶乔木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 brevipetiolata)替代了低海拔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内孑遗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可为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种类的就地保育和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推荐文章
浙江天目山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策略
孑遗植物
微地形单元
更新类型
繁殖方式
生态种组
浙江天目山孑遗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系
森林生态学
孑遗落叶阔叶树种
种间联结
种间相关
生态位宽度
天目山
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微地形空间分异格局及共存机制研究概述
生境特征
种间关系
更新策略
植物性状
残存机制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天目山
森林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GIS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浙江天目山孑遗落叶阔叶林群落分异格局及其地形解释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微地形 群落类型 结构特征 CCA分析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3-221
页数 分类号 Q948
字数 650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波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32 661 14.0 25.0
2 商侃侃 13 78 6.0 8.0
3 达良俊*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6)
共引文献  (214)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4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地形
群落类型
结构特征
CCA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