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采用低温疗法的实验鼠模型的最佳复温速率。虽然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皆表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轻微降低体温有助于心肌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低温治疗后的最佳复温速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br>  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br>  试验场所:大学附属研究机构。 <br>  试验对象:23只健康的斯普拉格-杜勒雌鼠。 <br>  数据处理:将23只斯普拉格-杜勒鼠随机分入四个实验组:①正常体温组(对照组);②复温速率2℃/小时组;③复温速率1℃/小时组;④复温速率0.5℃/小时组。对四组实验鼠诱发8分钟心室纤颤,8分钟过后进行心室除颤,其中后三组实验鼠在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时快速进行降低体温处理,并借助冷却毯将体温控制在(33±0.2)℃,4小时之后分别进行复温直至体温回升至(37±0.2)℃,复温速率分别为2.0℃/小时,1.0℃/小时和0.5℃/小时。分别在复苏开始时和复苏后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及12小时对实验鼠进行血液样本采集,以测量其血气和血清指标的变化。 <br>  监测与主要结果:自心肺复苏开始到心肺复苏后4小时,采用低温疗法四个实验组的血液温度下降明显。其中第③组和第④组的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肌活动指数等指标皆有所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存活时间也随之增长;且相比于第①组和第②组,第③组和第④组实验鼠血浆中肌钙蛋白I,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升高较少。 <br>  结论:本研究表明,轻微降低体温有助于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脑损伤及炎症反应的恢复。复温速率0.5~1℃/小时不会改变低温疗法的效果,而复温速率2℃/小时却会抵消其效果。
推荐文章
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脑复苏
预后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低温治疗后复温速率对鼠模型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来源期刊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低温 复温 心室纤颤
年,卷(期) 2013,(4) 所属期刊栏目 他山之石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56,39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293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低温
复温
心室纤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季刊
2095-5316
11-9332/R
16开
福建省福州市东街134号
201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69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