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野外构造解析和地震遗址的构造应力分析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对应于当时的南东—北西主压应力场,发育了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构造体系;其后才被具有右旋兼具逆冲的龙门山断裂带叠加改造,对应的近东西向构造主压应力场一直延续至今,是区内地震构造的应力场机制.龙门山断裂带河流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在走向上位移量有显著的差别,呈现正态分布的整体趋势.依照龙门山隆起剥蚀单调冷却的热史特征,判定前述两期变形的转换时限是40 Ma前后.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地层厚度和变形时的深度模型,认为现今龙门山断裂带是一个宽达数十千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剖面上呈现花状构造特征.近地表的逆冲构造是薄皮构造,并由此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走滑变形的深度变形样式模型.
推荐文章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特征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GPS监测
运动速度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闭锁与变形特征
龙门山断裂西南段
断层闭锁
年均垂直变化速率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电性结构特征
大地电磁测深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物质逃逸
壳幔电性结构
深部动力过程
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变形动态特征研究
芦山地震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断层闭锁比例
滑动亏空
变形特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龙门山断裂带变形特征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热史 构造应力场 地震 走滑构造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531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98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3.02.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季建清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4 2249 25.0 46.0
2 刘志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38 3.0 6.0
3 鄢雪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11 2.0 2.0
4 涂继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30 4.0 5.0
5 唐俊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4)
共引文献  (1154)
参考文献  (4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5)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5(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6(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7(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1(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3(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4(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5(4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6(5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7(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08(8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78)
2009(30)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0(1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龙门山断裂带
热史
构造应力场
地震
走滑构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