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 440 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的特征,基底花岗岩地热梯度大于5℃,热异常明显.青藏高原宽频地震探测资料显示,共和盆地所在的东昆仑地块上地幔存在着一条宽达150 km的低速带,其与巴颜喀拉地块深地幔中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热柱相关联,该低速带延伸到地壳,在共和盆地及其周边一带地表以下1~40km的不同部位形成热流异常区,导致在盆地浅部形成丰富的以干热岩、地下热水为主的地下热能资源,其不仅在城镇供暖方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而且在发电等能源利用中潜力巨大.
推荐文章
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赋存规律及资源量估算
关中盆地
地温场
浅层地热
形成模式
赋存规律
青海共和盆地地热资源热源机制与聚热模式
共和盆地
干热岩
热源机制
低速高导层
贵德扎仓热田
引入盾构技术开发利用深层地热能
深层地热
干热岩
清洁能源
盾构技术
地热开发利用
中国浅层地热能成因机理及其控制条件研究
中国
浅层地热能
成因机理
控制条件
地温梯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
来源期刊 西北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地震层析剖面 地幔热柱 地热能 地下热水 干热岩
年,卷(期) 2013,(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3-230
页数 8页 分类号 P641.5
字数 580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37)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91)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31)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震层析剖面
地幔热柱
地热能
地下热水
干热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北地质
季刊
1009-6248
61-1149/P
16开
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52-285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3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807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