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下食管括约肌(LES)与膈肌分离患者的胃镜表现,探究其在诊断食管裂孔疝(HH)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患者资料,从中筛选提示LES与膈肌分离的患者,排除上消化道手术史及缺乏完整胃镜资料的病例,共93例纳入分析.按芝加哥标准分成3组,Ⅰ型组(LES与膈肌分离<1 cm)21例;Ⅱ型组(LES与膈肌分离1~<2 cm)37例;Ⅲ型组(LES与膈肌分离≥2 cm) 35例.分析各组间胃镜表现差异.以HRM为金标准,计算胃镜诊断HH的敏感度、特异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间胃食管连接部(EGJ)与门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GJ与膈食管裂孔压迹的距离:Ⅲ型组[(3.57±0.78) cm]>Ⅱ型组[(1.89±0.81) cm]>Ⅰ型组[(1.14±0.67)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9.26、11.44、3.57,P均<0.05].贲门久开和胃囊上压迹出现率:Ⅲ型组>Ⅱ型组>Ⅰ型组(80.0%、40.5%、4.8%,x2=11.64、29.76、8.59,P均<0.05;91.4%、27.1%、4.8%,x2=30.69、40.73、4.32,P均<0.05).His角变钝(可从食管看到胃体)和疝囊出现率:Ⅲ型组大于Ⅰ型组和Ⅱ型组(分别为74.3%和77.1%,24.3%和24.3%,4.8%和4.8%;x2=17.97、25.41,P均<0.05),Ⅰ型组和Ⅱ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管炎发生率:Ⅲ型组和Ⅱ型组皆大于Ⅰ型组(71.4%,59.5%,14.3%;x2=17.14、11.15,P均<0.05),Ⅲ型组和Ⅱ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食管在:3组各1例.胃镜诊断HH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1.0%.结论 HH的胃镜表现中,EGJ与膈食管裂孔压迹距离、贲门久开、His角变钝、胃囊上压迹及疝囊是比较重要的指标.胃镜诊断HH敏感度较高,特异度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