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优选苓桂术甘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对水提工艺进行优化,以桂皮醛转移率、甘草酸转移率和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煎煮1 h.结论 多指标加权考察水提工艺,既符合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又能合理反映水提效果.该水提工艺设计合理,可为苓桂术甘颗粒的研制提供理论和试验基础.
推荐文章
正交试验法优选流苏石斛多糖的水提工艺研究
石斛多糖
正交试验设计
提取工艺
正交实验法优选六味参苓颗粒的提取工艺
六味参苓颗粒
提取工艺
正交实验
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加味苓桂术甘颗粒
提取工艺
成型工艺
多指标正交优选双龙颗粒水提工艺
正交设计
双龙颗粒
盐酸麻黄碱
苦杏仁苷
HPLC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苓桂术甘颗粒水提工艺
来源期刊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桂皮醛 甘草酸 苓桂术甘颗粒 正交试验 水提工艺
年,卷(期) 2013,(4) 所属期刊栏目 方药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83
字数 33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4.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先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 36 484 9.0 21.0
2 吴德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97 638 15.0 19.0
3 王桐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63 636 15.0 22.0
4 张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62 234 11.0 13.0
5 王权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3 11 3.0 3.0
6 黄金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73 593 15.0 2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2)
共引文献  (62)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桂皮醛
甘草酸
苓桂术甘颗粒
正交试验
水提工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7246
34-1324/R
大16开
合肥市梅山路
26-2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5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638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