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徐悲鸿作于1924年的一张油画自画像中,画家身穿西装、打着领带,坐在椅子上扭过身来,左手握一卷书,右手端着一杯水,画面上还能看见一盏落地台灯.虽则转过身来,画家的眼光却落向一侧,清秀的面孔上紧闭的嘴唇和微蹙的眉头以及整个画面的灰色调子多少显出一些忧郁和彷徨.画家表现的是作为学生身份的自己,这一年徐悲鸿30岁,仍居巴黎,因北京政局变幻莫测,官费助学金竟全部中断.经常捉襟见肘,用费不继,生活非常困难.在作于同年的《丐》画上,画家题日:"时为来欧最穷困之节,至无可控告也."[1] 1924年大概是徐悲鸿留学生涯最为苦闷的一年,画家将他的情绪表现在了简陋的室内陈设(一把椅子,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见于凡高的画作)、画面的色调及人物的表情中.第二年,由于所作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背之研究(女人背部)》等,对人物性格刻画得出神入化,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在绘画造诣上有所突破.[2]画家似乎又恢复了自信,这一年的另一幅素描自画小像,虽则只有头部的刻画,没有背景,我们仍可从中感受到画家心境的变化,这幅画中画家的面部表情明显轻松不少,而另一个细节则或许泄露出画家对自己身份的自信,简单几笔勾勒出衣领之外,脖子上的领结却被刻画得非常立体,有人注意到特大黑领结显示出艺术家特有的潇洒风度.[3]这样的观点或许确有其道理,现存的早期照片中徐悲鸿经常佩戴着醒目的领结,显示出他对领结特殊的喜爱.而领结的佩戴传统显然来自西方,这是徐悲鸿对自己画家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此时的他宣扬的是西方古典写实油画,而在此之后当他以发扬传统中国画为己任时,他的形象转为了穿长衫的传统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