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CT影像学重建技术评价视神经管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对1只京豺犬的双侧视神经管在去除软组织后选取16个解剖标志点,由两个观察者独立测量;利用16层螺旋CT采用 0.10 mm间隔进行重建性扫描,根据一侧视神经管的解剖学形态,选取合适的CT重建阈值参数,包括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重建技术(surface rendering technique,SRT)、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空间处理重建技术(InSpace)的窗宽、窗位、明亮度、透度、厚度等,使得重建的CT影像与实际形态相符.利用该参数系统对所有观察者间一致性高的测量点采用旋转平面投影法进行CT下的空间测量,结果与解剖学测量值进行比较.对9只京豺犬双侧视神经管按照常见骨折类型(包括撕脱骨折、青枝骨折、分离骨折、塌陷骨折、粉碎骨折)制作骨折模型,应用前述阈值参数系统,分别使用被遮表面显示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VRT和InSpace共4种重建显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与视神经管正常解剖形态和骨折形态进行比较.利用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技术对视神经管骨折的CT影像进行二次重建,并与形态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nSpace三维CT重建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测量各径线空间长度,是一种可靠的量化手段.应用该技术的测量结果与解剖学测量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SSD、VRT、InSpace技术均可以反映视神经管的整体空间形态,但在不同的骨折类型,各重建方法的敏感性(对骨折模型的显示程度)和准确性(辨别骨折的具体形态)有差异.InSpace重建模式对多数骨折类型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但是对塌陷性骨折的整体显示效果差于SSD.SSD技术对于如塌陷性骨折显示效果良好,而对于明显移位的锐性骨折片显示效果逊于InSpace和VRT.MIP重建法显示各类骨折的效果均不理想.VRT重建法的整体显示骨折的效果介于InSpace和SSD之间.结合MPR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诊断骨折的敏感性.VE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并对骨折进行较好的鉴别,所得影像的空间效果感及表面的起伏立体感十分明显.结论 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视神经管骨折诊断手段.通过不同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满足视神经管骨折的三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