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HSC)对小鼠肝细胞肝癌(肝癌)血管形成、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方法 将30 只BALB/c-nu 雌性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 组,每组各10 只,单纯组将1×106 个H22 肝癌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低浓度组将1×106 个H22 肝癌细胞及1×105 个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HSC-T6 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高浓度组将1×106 个H22 肝癌细胞及4×105 个CFSE 标记的HSC-T6 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各组裸鼠生长50 d 后处死,观察肝原位肿瘤、肝转移瘤、肺转移瘤的数量和体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原发肿瘤组织、肝转移瘤组织及肺转移瘤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化群抗原(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 蛋白含量.观察HSC 对肝癌血管形成、增殖作用影响.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 检验,3 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HSC-T6 细胞株中HSC 细胞纯度>95%,CFSE 标记的HSC 为绿色荧光细胞,细胞培养8 周,CFSE 染色的荧光强度稳定.单纯组肝癌成瘤率70%,低浓度组成瘤率70%,高浓度组成瘤率为80豫.高浓度组肝内原位肿瘤体积明显大于低浓度组及单纯肝癌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0.04,0.04;P<0.05).高浓度组裸鼠肝内转移瘤及肺转移瘤数目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组(LSD-t=0.33,0.57;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发肿瘤组织中α-SMA 数密度分别为(19±4)、(42±4)及(62±6)个/高倍镜视野,高浓度组α-SMA 数密度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肝癌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12,2.12;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发肿瘤组织中GFAP 数密度分别为(15±4)、(36±5)、(57±5)个/高倍镜视野,高浓度组GFAP 数密度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肝癌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00,2.00;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发肿瘤组织中CD34 数密度分别为(19.0±2.6)、(31.0±6.2)、(43.0±8.3)个/高倍镜视野,高浓度组CD34 数密度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组(LSD-t=2.75,2.75;P<0.05).肝转移瘤组织标本中,肿瘤直径<1 mm 的肝转移瘤中见微量CD34 表达,数密度为(2.1±0.6)个/高倍镜视野;在肿瘤直径为1~3 mm 的肝转移瘤中,CD34 表达的数密度为(11.2±3.3)个/高倍镜视野,明显多于在直径<1 mm 的肝转移瘤组织(t=8.69,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位肿瘤标本中VEGF 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5、0.31±0.06、0.42±0.06,高浓度组VEGF 吸光度值明显高于低密度组及单纯组(LSD-t=0.07,0.07;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肝原位肿瘤VEGF 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0.19±0.02、0.36±0.05、0.45±0.06,高浓度组VEGF 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高于低密度组及单纯组(LSD-t=0.02,0.02;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位肿瘤标本PCNA 增殖指数(PCNA-LI)分别为(46±7)%、(68±10)%、(87±9)%,高浓度组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和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3.89,3.89;P<0.05).结论 HSC 可能通过调节肝癌血管形成而影响肝癌生长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