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雷州半岛北部屋山和下录泥炭沉积剖面,以及泉水河湖相沉积剖面沉积物有机质δ13C分析,重建了我国热带北部地区48~10 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通过与3个剖面的烧失量(LOI)、有机质含量(OM)、腐殖化度(HD)、低频磁化率(x1f)、干密度(DD)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对比分析:δ13Corg低值指示气候较为暖湿,东亚夏季风较强;δ13Corg高值则指示气候较为冷干,东亚夏季风较弱.研究表明我国热带北部地区在48~28cal k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在22 cal ka BP(或20 cal ka BP)左右,研究区域气候发生急剧变化,其中最干冷的阶段出现在18~16 cal ka BP,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衰弱,可能与末次盛冰期(LGM)的到来有一定关系.12 cal ka BP之后该区域气候又逐渐转为暖湿.在48~10 cal ka BP之间,3个剖面δ13Corg值的若干正偏方向的扰动则表明C4植被或者偏正的C3植被的扩张,这些千年尺度的正偏扰动可能与Heinrich事件以及格陵兰冰芯和葫芦洞石笋所检测出来的千年尺度的冷干事件有关.研究还发现,3个研究剖面的δ13Corg记录反映的我国热带北部气候变化与南半球巴西石笋记录的南美季风变化呈反位相关系,这表明我国热带地区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主要与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受太阳辐射驱动的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有关.ITCZ的迁移可能会引起哈德莱环流经向上分布的不对称,进而改变经向上的水汽传输,使得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相反.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可能通过“推拉”机制影响到雷州半岛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