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Ru(bpy)2 (tatp)]2+(bpy=2,2 '-联吡啶,tatp=1,4,8,9-四氮三联苯)介导d(AG)10和d(AC)10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的组装与氧化.结果表明,应用连续微分脉冲伏安法能有效地实现[Ru(bpy)2(tatp)]2+介导的d(AG)10和d(AC)10在ITO电极上的组装,并且d(AG)10的组装效果优于d(AC)10.ITO电极上的组装层在约0.64 V出现1对由表面电化学控制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随着伏安扫描次数的增大两增大.同时,[Ru(bpy)2(tatp)]2+能介导d(AG)10在ITO电极上的氧化,但对d(AC)10介导氧化效果不明显.此外,结合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光谱探讨了d(AG)10和d(AC)10在ITO电极上电化学组装和电催化氧化的机理.
推荐文章
DHP和SWCNTs促进[Ru(bpy)2tatp]3+/2+在ITO上的电化学组装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双十六烷基磷酸盐
单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组装
硫量子点/Ru(bpy)2+3 电致化学发光法检测肌氨酸
硫量子点
Ru(bpy)2+3
电致化学发光
肌氨酸
测定
CYP2D6*10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
CYP2D6
单核苷酸多态性
肺癌易感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Ru(bpy)2(tatp)]2+介导d(AG)10和d(AC)10在ITO电极上的组装与氧化
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电化学组装 电催化氧化
年,卷(期) 2013,(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0-274
页数 5页 分类号 O646
字数 424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红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73 675 14.0 23.0
2 甘桂莲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3 4 1.0 2.0
3 姚夙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3 8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物理化学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电化学组装
电催化氧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技论文
月刊
2095-2783
10-1033/N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42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47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