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近地层臭氧(O3)污染会危害植物生长,势必间接影响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利用开放式臭氧污染(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O3FACE)研究平台,研究了大气O3浓度增加(比周围大气高5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个冬小麦(Tritcium aestivum L.)主栽品种(扬麦15、扬麦16、烟农19、扬幅麦2号和嘉兴002)的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O3浓度升高对秸秆和籽粒的影响远大于根系.烟农19、嘉兴002和扬麦16的产量因O3浓度升高而减少,而扬麦15和扬幅麦2号产量则变化不大.扬幅麦2号与嘉兴002的秸秆干物重因O3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扬麦15与烟农19分别呈增大与降低趋势,而扬麦16则无变化表明O3污染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O3浓度升高影响氮素在小麦根、秸秆和籽粒中的含量与分配趋势,但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O3浓度升高导致扬幅麦2号的总吸氮量显著增加30.6%及烟农19的总吸氮量呈增加趋势,并使嘉兴002的总吸氮量显著降低34.8%及扬麦16总吸氮量呈降低趋势,但扬麦15的总吸氮量则不受影响.除扬麦15外,O3浓度升高具有减少籽粒氮占总氮比例的趋势,表明小麦响应O3污染对氮素吸收与分配调整机制存在品种差异.扬麦16、烟农19和嘉兴002的氮肥偏生产力因O3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而扬麦15和扬幅麦2号则无明显变化.扬麦16和嘉兴002的氮肥利用率因O3浓度升高显著降低,而扬幅麦2号呈增加趋势,扬麦15、烟农19呈降低趋势.综合来看,小麦扬麦15抗O3污染能力强于其它品种,而嘉兴002则最易遭受臭氧污染危害.评价O3污染对小麦干物质与产量的形成与分配、氮素在植物-土壤系统周转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品种差异.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臭氧污染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来源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臭氧浓度升高 氮分配 偏生产力 利用效率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4-649
页数 分类号 S152.3|X17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建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169 3881 34.0 54.0
2 朱新开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117 2756 28.0 50.0
3 刘德鸿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16 224 9.0 14.0
4 寇太记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32 353 12.0 18.0
8 于伟伟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33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0)
共引文献  (163)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13)
二级引证文献  (40)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5(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1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臭氧浓度升高
氮分配
偏生产力
利用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科学学报
月刊
0253-2468
11-1843/X
大16开
北京2871信箱
82-625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260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817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