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拉萨地体位于欧亚板块的最南缘,它在新生代与印度大陆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因此,拉萨地体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拉萨地体中的中、高级变质岩以前被认为是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多期和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包括在洋壳俯冲构造体制下发生的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在陆-陆碰撞环境下发生的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在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晚白垩纪高温/中压变质作用,以及在大陆俯冲带上盘加厚大陆地壳深部发生的两期新生代中压型变质作用。这些变质作用和伴生的岩浆作用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复杂演化过程。(1)北拉萨地体的结晶基底包括新元古代的洋壳岩石,它们很可能是在 Rodinia 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莫桑比克洋的残余。(2)随着莫桑比克洋的俯冲和东、西冈瓦纳大陆的汇聚,拉萨地体洋壳基底经历了晚新元古代的(~650 Ma)的高压变质作用和早古代的(~485 Ma)中压型变质作用。这很可能表明北拉萨地体起源于东非造山带的北端。(3)在古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经历了中古生代的(~360 Ma)岩浆作用。(4)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和南、北拉萨地体的碰撞,导致了晚二叠纪(~260 Ma)高压变质带和三叠纪(~220 Ma)中压变质带的形成。(5)在新特提斯洋中脊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经历了晚白垩纪(~90 Ma)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形成了高温/中压型变质带和高温的紫苏花岗岩。(6)在早新生代(55~45 Ma),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拉萨地体地壳加厚,形成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同碰撞岩浆作用。(7)在晚始新世(40~30 Ma),随着大陆的继续汇聚,南拉萨地体经历了另一期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拉萨地体的构造演化过程是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变质作用与动力学的最佳实例。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的地幔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
地幔动力学
机制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拉萨地体
念青唐古拉岩群
锆石U-Pb年龄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大陆动力学
下地壳
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拉萨地体 变质作用 造山作用 板块汇聚
年,卷(期) 2013,(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7-26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42.4|P588.34
字数 32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75/cagsb.2013.03.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泽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97 2305 27.0 44.0
2 贺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1 173 8.0 11.0
3 董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1 279 9.0 16.0
4 向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8 166 8.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3)
共引文献  (183)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65)
二级引证文献  (32)
195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4(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5(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6(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3)
2007(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8(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9(4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10(2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21)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14)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拉萨地体
变质作用
造山作用
板块汇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