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导致焦炭塔油气出口与大油气线连接处结焦的原因较多,包括原料性质、焦炭塔顶温度、急冷油注入点位置、消泡剂的加入量等.上述结焦因素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如: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控制泡沫层高度,则塔顶温度也相应升高,若再通过塔顶大量注入蜡油降低塔顶温度,则循环比又相应提高,增加了生焦率.因此,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利害关系,制定最优操作方案:在生焦后期,塔内焦层较高,切换前几小时降低加工量,减小循环比,并且适当减小注水量,以及提高反应温度,减小后期塔内气速,减缓焦层的增长速率.针对抑制塔顶的结焦反应,由于蜡油比热容较大,在生焦周期前段时间,使用蜡油作为急冷油效果更佳.而在切塔前,为降低循环比,改用一中油来降低塔顶温度.最后再通过塔顶注入消泡剂,并在后期加大注入量.上述方法足以有效控制塔顶出口管线的结焦,该处的清焦频次可延长至数年一次.
推荐文章
塔河焦化焦炭塔顶大油气线结焦分析
焦化
大油气线
结焦性
结焦时间与焦炭热态指标关系的运用研究
捣固炼焦
结焦时间
焦炭反应性
焦炭反应后强度
相关性
预测
结焦时间与焦炭质量关系的20kg小焦炉实验分析
结焦时间
焦炭质量
反应后强度
热态强度
冷态强度
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挥发线结焦原因及预防措施
焦炭塔
挥发线
结焦
泡沫层
标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抑制焦炭塔顶出口及油气线结焦的对策分析
来源期刊 中外能源 学科
关键词 结焦 焦层高度 塔内气速 泡沫层
年,卷(期) 2013,(9) 所属期刊栏目 炼油与化工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2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明 72 323 11.0 15.0
2 蒋文彬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结焦
焦层高度
塔内气速
泡沫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能源
月刊
1673-579X
11-5438/TK
16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4层430房间 《中外能源》杂志社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4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97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