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以间距180μm(80目)的不锈钢网为电极,构建了单室型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污水处理系统,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化去除含氮污染物,实现污水深度处理.在电池系统稳定运行期间,最高开路电压为182.5 mV时,COD的去除率为96.5%;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高于93.5%和96.7%,出水中NO2?-N的含量低于0.072 mg?L?1.当阳极室和阴极室分开时,COD、NH4+-N和NO3?-N的最大去除率之和分别为67.0%、76.9%和84.0%,均明显低于阳极室和阴极室连通的MFC系统的去除率,这表明该MFC系统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
推荐文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氨氮去除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燃料电池
脱氮
产电
基于膜电极的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膜电极
质子交换膜
生物膜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铬废水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压
功率密度
Cr(Ⅵ)
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
光催化
光电效应
协同作用
污染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单室型无质子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去除COD和含氮污染物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膜 厌氧氧化 脱氮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6-321
页数 分类号 X52|TM911.45
字数 450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9015.2013.02.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安晓雯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44 420 13.0 17.0
2 崔玉波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86 445 12.0 16.0
3 冉春秋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46 210 7.0 13.0
4 赵不凋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18 200 6.0 14.0
5 李海燕 3 18 2.0 3.0
6 赵芾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2 1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38)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3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膜
厌氧氧化
脱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