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B3 LYP/Aug-cc-pvdz-pp水平下,对双过氧钼配合物Mo(O)(O2)2(pz)2(pz=pyrazolyl)氧化二甲硫醚,二甲亚砜和乙烯分别形成二甲亚砜,二甲砜和环氧乙烷的反应机理进行详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分子中原子理论拓扑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氧化反应均只经历一个过渡态,即底物中的反应中心原子(硫醚和亚砜为硫原子,乙烯为C=C双键平面)向[Mo(O) (O2) 2(pz)2]中过氧的一个原子靠拢形成过渡态,从而形成产物.过渡态均为协同过渡态,由底物向[Mo(O) (O2)2(pz)2]中过氧原子转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二甲硫醚氧化反应的自发性最小,二甲亚砜和乙烯氧化反应热自发性相当,三个反应在热力学上均可行.二甲硫醚的氧化和二甲亚砜的氧化在常温下可以达到99%选择性.如果有过量氧化剂的存在,亚砜就会进一步氧化为砜.在相同条件下,硫醚和亚砜的氧化不会影响烯烃,烯烃氧化需要另外条件以降低活化能,与钼配合物和多钼酸盐氧化硫醚,亚砜和烯烃反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趋势相同.
推荐文章
生物催化硫醚底物的不对称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生物催化
硫醚
整细胞
基因过程菌
不对称氧化
烯烃环氧化钼系催化剂的多相化研究进展
钼催化剂
多相化
聚合物
硅酸盐
环氧化
过氧亚硝酸与苯酚的反应机理理论研究
过氧亚硝酸
自由基
苯酚
密度泛函理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含钼过氧配气物催化硫醚和烯烃氧化反应机理理论研究
来源期刊 化学研究与应用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氧化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中原子理论 反应机理 化学选择性
年,卷(期) 2013,(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55-1660
页数 6页 分类号 O643.12
字数 482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胡育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29 49 4.0 5.0
2 曾鸿耀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31 66 4.0 6.0
3 唐典勇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22 40 5.0 5.0
4 孙国峰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24 41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氧化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中原子理论
反应机理
化学选择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研究与应用
月刊
1004-1656
51-1378/O6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内
62-180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95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963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