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皮质分水岭脑梗死(CWSI)与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分水岭脑梗死(W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卒中单元收治的WSI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MRI/CT)分为CWSI组和IW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供血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 141例WSI患者分为IWSI组94例,CWSI组4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CWSI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41±0.73)mmol/L,IWSI组为(2.96±0.8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WSI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43例(45.7%),而CWSI组33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WSI患者中,98例(68.5%)有动脉狭窄,MCA狭窄46例(32.6%),其中CWSI组9例(19.1%),IWSI组37例(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41例(29.1%),其中IWSI组23例(24.5%),CWSI18例(3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SI的形成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IWSI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CWSI的重要危险因素.
推荐文章
分水岭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过度降压导致分水岭脑梗死34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
过度降压
脑分水岭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
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
不同亚型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皮层分水岭脑梗死与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
影像学
血流动力学障碍
栓塞
病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皮质分水岭脑梗死与内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皮质分水岭脑梗死 内分水岭脑梗死 病因 危险因素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142
页数 分类号 R7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安中平 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 7 24 3.0 4.0
2 朱延霞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1 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29)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皮质分水岭脑梗死
内分水岭脑梗死
病因
危险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月刊
1004-6194
12-1196/R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6-71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06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